主题词:印企

印企亟须建防震减灾应急机制

2008-06-26 中国轻工业投资网
 

  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在关注抗灾抢险感人事迹的同时,也感受到印刷包装企业作为人员密集型企业,存在一些安全生产的隐患,有必要结合行业特点,总结汶川地震中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特别是地震多发地区的印刷包装企业,更应该建立相应的抗震应急机制。

 

  厂房结构应合理

 

  “印刷包装企业的厂房设计是一门学问,既包含建筑学的科学性,又要兼顾生产流程和工艺特点的行业特殊性。”印刷行业专家、军队印刷质检站副站长刘本奇说,我国早期的印刷企业厂房都是延续前苏联的设计风格。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大批的苏联科学家来华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建造的基础厂房大多采用“回”字形设计,以框架结构为主,按印前、印中、印后的工艺流程配置设备和人员,厂房结构结实耐用,布局有利于人员的紧急疏散。这样的设计结构伴随着从东德、东欧引进的现代印刷技术和设备,延续至今。现在1201印刷厂还保留着当时引进的双色、四色印刷机,这些20世纪50年代的设备还可以印刷中低精度的产品,实在是让人称奇。

 

  现在的厂房设计是“以人为本”的,刘本奇介绍说,书刊印刷经历铅字、B-B印刷,胶印的演变,厂房也由平房结构到整体浇注、轻型钢架结构不断变迁。一般,从制版、印刷、印后到物流都延续着回字形平方结构,使人员安排岗位布置更加合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兼顾了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无形地为应对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提供了方便。

 

  “现在,国家对印刷厂房的结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能够抵抗8.0级地震。”北京一家大型国企负责人介绍,其实印刷行业要求的精度非常高,不亚于航天航空产业,所以印刷设备对车间的地基、水泥地面的强度、厚度都有严格的要求,装机屏网与地面结构、设备自重都有关系,设备本身设计也是要能承受震动(包括轻微地震)的影响的。

 

  现在大型设备都采用模块化装机,纸路、气路、人员通道、消防通道等都是提前预置的,生产空间也在不断增大。早期厂房的跨度都不大,随着新型轻型材料的普遍使用,现在更多的轻型结构在印刷企业的厂房设计中得到应用。

 

  例如,科学出版社印刷厂就是典型的例子,厂房跨度大,结构轻巧牢固。本报报道过的四川德阳利通公司其坚固的全钢结构厂房在地震中承载了安置灾民的任务,据称该厂房建筑能承受10级地震。可见厂房建筑的材料使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员疏散勤演习

 

  在“5·12”汶川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冲到操场仅用136秒,无一伤亡,无疑是创造了一个奇迹。该中学校长叶志平称,此次桑枣中学创造的奇迹归功于学校定期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

 

  与学校一样,印刷包装企业的人口密度很高,如何在第一时间安全疏散人员,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

 

  “现在,基本上所有的部队印刷厂和大型印刷包装企业都有火灾的应急预案,但没有直接涉及地震等大规模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刘本奇向记者介绍,其中火灾应急预案是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等资格评定的重要部分,所以一般印刷企业以火灾的应急预案为主,特别是国有印企和部队印企,在防火、安全生产方面都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并且消防设备配备齐全,定期检查设备安全。

 

  专家介绍,地震时要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印刷企业,平时就要向员工讲授地震防、避知识。震前要安排好人员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冷静指挥大家有秩序地撤离。

 

  对于在车间工作的人员,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油墨、电力设施等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次生灾害:地震造成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破坏)的发生。

 

  针对印刷行业的情况,刘本奇建议,在灾难发生前,企业有必要建立配套的应急机制,员工也要认真学习地震应急保护办法,并注重日常的紧急疏散演习。他强调说,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冷静和果断,确保电力、供水、燃气以及通信、交通等生命线设施的安全,凭借日常演习的强烈避难意识,才能做好应急保护从容应对地震灾害。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