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家电

海信重组科龙波折再起

2008-07-25 中国轻工业投资网
 

日前,根据ST科龙公告,由于全球性金融风险加剧、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及境外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家电行业尤其是空调行业经营环境急剧恶化,诸多不利因素叠加使得海信白电资产的盈利预期不确定,因此暂停把海信白电注入科龙,以规避当前不确定风险。据此,业界期待已久的海信白电悉数注入科龙,在一纸公告中戛然而止。

 

在一波三折之后,由于“外在因素”导致重组暂停,的确容易让外界产生质疑。海信重组科龙可谓家电业界最艰苦的一次重组:2005年海信空调收购科龙之后,就提出双方白电资产重组的构想。之后,科龙恢复生产,2006年终于扭亏为盈、保壳成功,为资产重组扫清了障碍。20076月,海信宣布将在10个月内完成重组;11月,科龙公布了定向增发融资25.4亿元收购海信白电资产的初步方案,却在今年3月遭到证监会否决。科龙随后于5月重新发布了资产重组的新方案,将海信资产的作价调低至16亿元。

 

海信科龙副总裁张明对此解释道,目前阻碍资产注入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不确定性。“今年的海信白电的业绩肯定是与预期有距离。但无论多好还是多坏,只要有确定的结论就好办了。但目前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下,定价就变得很难,评估机构也不好判断。”

 

海信白电不愿意贱卖,科龙不愿意贵买,这也许是双方对此次暂停重组的最直接的解释。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如果按照该解释的逻辑,海信是一次主动的放弃。自529日公布将海信资产的作价调低至16亿元以来,科龙股价一路下挫,已经从复牌当天的6.6元,跌到714日时的3.7元,接近腰斩。科龙以及家电行业市盈率的下滑,必然影响海信白电的作价。尽管已经调低了增发价,但依然很可能再次遭到证监会的否决。与其二度被否,不如主动放弃以保存脸面,并保留了海信白电溢价注入科龙的可能。

 

在外界的质疑声中,最受关注的,是海信会否放弃科龙?一种说法是不可能,海信科龙毕竟已经整合了近三年,海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包括于2005年以预付款形式把6亿元注入科龙,缓解几个月来困扰科龙的资金危机。当然,另一方面,海信也把科龙的一些资产,包括土地变现,又引发了外界说海信看中科龙的是那几块地的说法;而重组过程显示了鲜有的复杂和困难,如果重组不成功、或者要付出过大代价,海信难道不希望退出?甚至有传言说,海信企图在科龙身上捞一把再走。

 

张明表示,认为“海信对科龙不真诚”的传言完全不符合逻辑。做大做强白电是海信的一个夙愿,海信从1996年就切入空调行业,并且一直关注国内白电行业是否有值得收购的对象。2002年,海信就通过并购北京雪花进入冰箱业。“海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希望成为有竞争力的白电企业,绝不是为了炒一把股票。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不会放弃这一重组计划。”

 

关于海信和科龙之间的整合,张明表示,由于海信白电仍未能注入科龙,这两个品牌的财务、业务是完全分开的,一定程度上影响经营效率,双方大量的关联交易未能得以规避。渠道方面,海信和科龙各有特点,海信主要走连锁卖场、直销等渠道,科龙主要通过经销商销售,在二三级城市和农村市场有较大优势,两个品牌互相借用对方的渠道优势,重组之后就很可能共用一套渠道。

 

此次重组的暂停,让外界与不久前的一桩事联系起来———海信惠而浦合资公司成立。有传言指,这次合资,拿出的是科龙核心资产,名称却起的是海信,是否说明海信根本没打算做强做大科龙品牌?将来就算海信科龙合作出现变故,海信也已经把科龙的核心资产和产品都换到自己名下?

 

张明则表示这样的传言或“别有用心”。他指出,海信科龙的商号本来就有海信,两个品牌是互补的,海信或者科龙任何一个品牌都不可能完全覆盖市场。海信和科龙本来就是一家人,海信这个品牌也有它本身的优势。重组以后,海信白电的品牌只能供给海信科龙用。“有人还传惠而浦做得不好,海信不值得和它合作。惠而浦在国内做得不大,但无可置疑是世界的白电巨头,它的技术和经验是有目共睹的。”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