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食品包装

塑化剂风险:食品包装有麻烦

2011-06-15 中国轻工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随着台湾食品非法添加塑化剂事件的不断升级,“邻苯二甲酸酯”这一艰涩的化学名词开始为人们所熟知。

  随着台湾食品非法添加塑化剂事件的不断升级,“邻苯二甲酸酯”这一艰涩的化学名词开始为人们所熟知。
  
  6月1日,据报道,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发现,广州市场上多种方便面均被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污染,且其中的塑化剂很可能来自于塑料包装袋。这让更多公众意识到,塑化剂的潜在威胁不仅仅出现在台湾。
  
  目前,关于方便面中的塑化剂污染问题尚未有定论。主要的方便面制造商之一康师傅对媒体称,公司除对近期报道表示关注,已经展开自查。
  
  塑料包装带来的食品塑化剂污染问题由来已久,食用油等多种食品中也都被研究人员检出过塑化剂。如何评估塑化剂风险和规范塑料包装,是当下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之一。
  
  食品被污染
  
  2010年10月,柳春红研究团队选取广州各大超市不同品种的56份方便面作为研究样本。结果显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它们在方便面调味酱料中的最高含量分别为59.38毫克/千克和172.15毫克/千克,在方便面面饼中的最高含量分别为9.28毫克/千克和1.08毫克/千克。
  
  DEHP和DBP正是台湾食品塑化剂风波中的主角,都属于邻苯二甲酸酯,也称酞酸酯。这类难溶于水的无色透明油状粘稠液体,主要作为增塑剂(台湾称为塑化剂)添加到塑料之中,以增强其柔韧性,在玩具、医疗用品、食品包装等行业中大量应用。它们与中国刚刚在奶瓶中禁用的双酚A一样是环境激素,可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并被怀疑与儿童性早熟等有关。6月1日,中国卫生部将其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黑名单。
  
  该研究团队称,以采集样品中的DBP、DEHP平均含量计算,如果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食用两包方便面(每包含面饼90克和调味料酱包8克),其暴露值就有可能超过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容忍摄入量,即每天摄入分别不超过0.6和3.0毫克。
  
  此外,根据《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DBP和DEHP仅可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容器,且在塑料包装中的特定迁移量分别不超过0.3和1.5毫克/千克。但实验室采集方便面样本中的DBP和DEHP含量,已经超过此国家标准。
  
  与台湾不良业者在食品中非法添加不同,研究人员推测,上述方便面中的塑化剂可能来自于包装材料的迁移、环境污染,或者是两者的共同作用。
  
  出现类似问题的绝不仅仅是方便面。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胡秋辉教授及其同事2008年发表论文称,他们对油脂类固体食品、油脂类液体、非油脂类蔬菜水果共14种食品进行检测,发现样品中的DEHP含量均大于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允许摄入值。
  
  他们分析,食用油和油炸食品中含量较高,是由于邻苯二甲酸酯具有脂溶性,接触到油脂时更容易从包装材料中溶出,转移到食品内。此外,许多蔬菜水果采用塑料大棚种植,导致所检测的茭白、青菜等农产品中邻苯二甲酯含量相对较高。
  
  在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及同事选取大排档所售的锅贴、臭豆腐等油炸食品,并装入由摊主提供的塑料袋保存。结果显示,锅贴和臭豆腐的DBP和DEHP含量均高于未使用塑料袋的对照组,说明这些大排档的塑料包装袋可能不符合国家要求,塑料包装袋中的增塑剂可能直接逸散到了食品之中。
  
  考虑到中国餐饮文化中烹调油的用量普遍高于西方世界,“最好使用玻璃瓶来装,因为塑料桶包装存在污染的可能性,玻璃瓶则没有。”
  
  柳春红还在邮件中告表示,邻苯二甲酸类对食品的微量污染并非中国独有,国外已有很多案例。例如,日本科学家2001年的研究显示,l6份密封午餐饭盒中DEHP含量在0.8至11.8毫克/千克之间,而食物制备过程中,米饭、炸丸子、萝卜内也有DEHP迁移,证实一次性聚氯乙烯(PVC)手套是导致盒饭污染的首要原因。
  
  剂量不可忽视
  
  自报道柳春红的研究结果以来,多家媒体陆续跟进,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已经接受其论文的《食品科学》杂志,在网站上将论文撤下。柳春红也表示,自己不便再发表更多意见,需要等待质监部门进一步的调查结果。
  
  柳春红对论文中的说法做了修订和补充。她表示,研究中测得的方便面调料或面饼样品中的DBP和DEHP含量非常低,只有长期每天坚持食用几包方便面,DPB的暴露才可能存在风险,DEHP则要每天吃到20包才可能有暴露风险。
  
  “这种吃法本身就是一种极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事实上一般人也不会如此摄食。我们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推测,对人体健康是否有风险,还需要做全面的暴露评估研究。”柳春红说,“现在过分担心是没必要的。”
  
  厉曙光也强调,其研究所涉及的食品中增塑剂的污染量很小,与台湾食品塑化剂危机中检出的量有天壤之别。“台湾的量比较大,而我们研究出的量很低,可以说微乎其微。我们之前做出来的研究是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的结果,台湾基本上是在万分之一、千分之一这一级。”
  
  关于人体到底摄入多少邻苯二甲酸酯是安全的,各国有不同说法。对于60千克重的成人,卫生部指出,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和欧盟分别认为,每人每天摄入1.5毫克、2.4毫克和3.0毫克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
  
  无论如何,厉曙光指出,长期摄入增塑剂的风险是存在的。他和同事近两年的研究报告也称,食用油及烹调剩油、烹调油烟等可能是增塑剂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油炸、烧烤等高温操作还会增加塑化剂溶出的风险。因此,应尽量减少塑料制品接触食品的可能性,同时对增塑剂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性评价,中国也非常有必要制定食品中增塑剂的每人每日允许摄入量。
  
  柳春红及其同事也建议,鉴于中国的方便面消费量已达每年数百亿包,政府应完善或制定相关标准,加强监测;生产企业也应要加强自律、自检,保障消费者健康。
  
  标准执行难
  
  根据柳春红等人论文中的说法,有些方便面的塑料包装袋,或许并不符合前述国家标准关于增塑剂迁移量的规定。如果这一说法得到质监部门证实,无疑会给方便面行业以及相关的塑料包装行业带来冲击。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认为,目前市售的大品牌合格产品,都应遵循这一标准,理论上比较可靠。
  
  但他同时警告,不规范使用食品包装的行为,可能带来增塑剂污染风险。以保鲜膜为例,一般大型超市中售卖的家用保鲜膜均为聚乙烯(PE)制成,不含邻苯二甲酸酯,更有安全保障。
  
  不过,大量聚氯乙烯(PVC)保鲜膜并未退市,仍在农贸市场、街头摊贩和一些小型超市中广泛使用。而PVC加工过程中允许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
  
  “目前对于PVC保鲜膜国家没有标准,PVC最多可含40%-45%的增塑剂,如果接触含油脂的食品,就是危险的。”
  
  此外,董金狮指出,不法商贩使用回收塑料做食品包装,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风险之一,“擅自使用添加剂或者原材料不合格的情况也有。”
  
  董金狮称,食品包装企业拿到国家质检总局的许可证,得通过50多项验收,并接受频次不同的定期检查。
  
  “但你知道,就像学生考试一样,企业总有应付检查的突击手段。”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