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纺织业 纺企

全国2/3纺企亏损 纺织业洗牌加速

2008-10-29 中国轻工业投资网
 

  全球金融危机的“癌细胞”继续扩散至中国实体经济,严重依赖外贸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江苏、浙江和广东等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工业增速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滑,香港合俊玩具、江龙控股等民企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猝死”的事件频频上演。

  中小企一萎缩,后果很严重。而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的大量破产,无疑将使大量已从农业人口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重新回到农村,其影响之深之巨自不待言。

  中国纺织服装业似乎从未如此困惑过,在持续多年的高速扩张和增长后,这个中国的“好莱坞”行业似乎正在遭遇成长的烦恼。在出口退税率几经反复、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等种种不利消息的“组合拳”尚未结束时,美欧金融的影响又扑面而来。方方面面都在牵挂着这个行业的明天。

  “中国目前的纺织服装企业,有三分之二在亏损或者是亏损的边缘,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在盈利,利润率大概在8%左右。”面对数十家中外媒体,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上周末在绍兴直言。

  在杜钰洲看来,即使外部条件没有恶化,由于纺织服装企业在技术研发、品牌推广和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不足,长期积累的矛盾也终究会爆发。

  今年1至8月份,纺织服装行业的内需上升了15%,国家近日再次上调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到14%。“提高一个点的退税率就是给企业增加一个点的利润率,不少了,很多企业日子会因此好过很多了。那些因为低效益而造成困难的企业,并不是这个行业的主体。”他表示。

  来自国家统计局和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份,国内纺织服装行业创造了739亿元人民币的利润,出口创汇额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2%和9%,均为近年增幅最低点。

  来自中国第一纺织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对美出口19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8个百分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夏令敏称,“无论如何,我们还有739亿,年底预期1200亿元的利润,我们全年还有9%左右的出口增长,预计可达到1900亿美元。”

  “不论是出口还是内销,这样的数据很了不起了。”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副司长徐息对上述看法表示了肯定。

  绍兴县县长冯建荣同样说了两句话:“绍兴轻纺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可这一定是凤凰涅槃时的阵痛。”

  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似乎从未如此矛盾过:一方面坦诚着并不令人乐观的数据和产业环境,另一方面却是对未来的充分信心和期待。

  马月锋是绍兴县迎利精纤纱线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去年的营销额达到6000万元,而今年前三季度只有2000万元。今年5月以来,美欧等国的订单量下降,一些长期从该公司进货的下游制衣厂,订单量从原先的每天两三吨,下降到现在每天不足半吨。

  冯建荣说,今年下半年开始,当地纺织服装企业的订单量每个月都以20%到30%的速度下滑。他预计明年的出口和利润肯定不如今年。而在去年,纺织服装行业支撑的绍兴县GDP创下了39%的惊人增长率。但他表示,目前绍兴县除了江龙控股和三鑫纺织因为自身原因出现问题,还没有其他企业出现倒闭的情况。

  情况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订单数量上。

  中国轻纺城河南商会副会长张大民说,自己公司目前接单量并没有太多变化,但以前客户一次订单20或40个货柜的情况不再。“每次三四个柜,次数变多,对方希望随时根据价格变化改变数量。消费者信心不足,单次订单量不得不减少。”

  在持续多年的快速扩张后,国内的纺织企业的纱锭总数已由1997年的3000万锭猛增到今年的超过一亿锭。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胃口越变越大,食物却越来越少。“很多企业在盲目的跟风下,失去了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说。

  从上游的原料商、生产商到中游的贸易商,再到下游的销售终端,处在纺织服装行业长长的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感受到了冬季的寒意,但每个人又都在忍不住探头观望,询问着这个冬天到底有多冷。

  普遍的观点是,明年春季二三月份,如果形势仍无好转,这个行业将面临彻骨的寒冬。

  马月锋说,纺织服装行业的特性是从选购面料到出样衣再到成批量生产和销售,有一个比较长的货期。“这个货期一般是半年的时间,很多工厂现在吃的是年初的存粮。”照此推算,马月锋得出一个结论,今年6月份开始,七八月份持续减少的外销订单将会在明年年初逐步显现,“现在还不是最坏的时候”。

  河北隆泰织染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王明说,他销售的呢绒面料眼下正是销售旺季,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王明称,在呢绒行业,一流企业去年冬天就开始生产今年冬天的服装,二流企业则从当年夏季开始生产冬季服装,三流企业则是在冬天销售旺季的时候随时根据市场订单生产,“到了12月份之后,一流企业即使是缺货也不会再生产了,市场的好坏那时才能看得更清楚”。

  如果说链条本身的零部件们还在观望,那站在链条上,通观全局的人士则显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流行色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梁勇表示,纺织服装业的冬天已然来临,他呼吁企业在寒冬来临前抓紧时间找好“过冬的被子”。

  第一纺织网的首席分析师樊敏更为悲观。他认为寒冬已经来临,无论内销还是出口,眼下都是近年来最低迷的时刻。他甚至表示:“目前中央的政策还太过温和,不足以改变纺织服装行业萎缩和下降的趋势。”

  中国首家服饰业管理顾问公司创始人祝文欣则呼吁各个企业尽快开始“收缩”:借贷款项应收回的要尽快收回,投资要尽快收缩,战区要尽快从全球向重点收缩。

  但也并非人人都如此悲观。

 孙瑞哲认为,全球需求量并未真正减少,只是采购档次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中产阶级消费转移到了中下阶层消费。夏令敏表示:“国际市场依然有需求,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应付能力很强,完全可以成为国内最先突围的产业。”

  马月锋的公司一直保持着一万多纱锭的规模。“我不去拼数量,我把利润的一部分投入到特种纱的研制里。”他说:“公司有些产品,客户拿去做了样衣后如果觉得好,就只能回到我这里来买,因为能做出和我一样货色的厂家很少。”

  在公司其他产品不得不降价销售的情况下,马月锋的特种纱保持了价格“坚挺”。

  有消息称,6月份开始,江苏、山东等地的一些原料厂因为生产品种单一,接不到订单,部分企业开始倒闭。马月锋感叹,“现在觉得,当年砸锭真的很有远见。”

  上世纪90年代,纺织业国企为了脱困,被迫砸锭。此后,国资在纺织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民资则逐步成为纺织业的主体。这被孙瑞哲定义为“产业活力”革命,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改革开放30年中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产业配套”。这一系列举措让中国从1994年就登上世界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数量第一的宝座。

  在孙瑞哲看来,眼下的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在或主动或被动的进行着第三次革命——“产业集中度”革命,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这一次革命,两大动力来源无疑是“产业升级”和“品牌创新”。

  孙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几乎所有业内人士的认同。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汪军称,国外纺织服装企业会把每年8%的利润应用于新品研发和品牌培育,而在国内,这个数字不到1%。徐息和认为,相比于单个企业的竞争压力,市场对整条产业链的巨大压力,更容易让产业内的各个企业加快升级步伐。绍兴县委书记徐焕明说:“绍兴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各类纺织人才的加盟。”

  耐人寻味的是,今年的纺博会上,纺机展位数量从上届的200多家减少到了180多家。当地官员解释说:“企业压力很大,设备更新被放缓了。”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纺机展位减少是展会主办方在产业转型期,开始关注整个产业链的延伸,由原来的机械、面料,向更多的下游如家纺、服装企业进行参展面积的扩张。

  狼真的来了,慵懒的鹿群不得不更快地奔跑,可谁会是带领鹿群奔跑的那只“头鹿”?

  上周末,包括会长杜钰洲在内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众多领导罕见的齐聚浙江绍兴,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博览会”,中国纺织报也同时同地举办了“中国纺织服装影响力大奖”等活动。数天的活动内容几乎全部被贴上了“升级”和“品牌”的标签。从第一天的创意设计论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到第二天的中国纺织服装品牌高峰论坛中以及主题“产业转型期品牌竞争力的新模式”,作为国内最强势的行业协会之一,纺织工业协会释放着再明显不过的信息。

  虽然如此,纺织工业协会并不认为自己是带领行业走出困境的核心力量。孙瑞哲认为,走出眼下困境的中坚力量由政府、协会和企业三方面组成,但企业本身的奋起一定是最关键的因素。夏令敏也表示:“最终靠的是企业本身,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可或缺。”

  但大部分的企业代表并不认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海外订单量减少等困难是企业本身所能解决的,他们希望得到政府和行业协会更多的支持。

  绍兴县县长冯建荣则表示,行军的大旗应该由政府扛起。他透露,包括浙江远东化纤集团在内的数家企业,已经通过政府牵头基本完成了对江龙控股和三鑫纺织的接管。华联三鑫停产20天后,资金链紧张的华联控股(1.91,0.03,1.60%,吧)10月21日第一次就资产重组的消息对外公告。公告称,绍兴县政府下属的一家投资公司将作为新股东之一将参与华联三鑫的重组,并力争于近日恢复华联三鑫的正常生产。

  “大家一定要对这个行业充满信心”,杜钰洲最终说出了所有人的心里话。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人都认为,应对这场危机,对行业充满信心至关重要。“一定要有信心做好这个行业,不仅仅是GDP上的几个数字,那么多人的饭碗啊。”徐息和说。

  配额取消难提外贸一个百分点反倾销才是纺织品出口最大壁垒

  商务部日前发布消息称,自2009年1月1日起将不再实行输美纺织品出口数量及许可证管理和输欧纺织品出口许可证管理。这也意味着,从明年起中国纺织品出口将不再受配额的限制。

  2005年,根据入世协定,中国纺织品出口不再受配额限制,大量纺织品在当年上半年冲关。为了有效调控市场,当年中国与欧盟和美国分别签订了为期2年和3年的双边协定。今年年初,与欧盟的协定到期,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冲关,双方开始实行“双边监控、数据互换”。中方负责对国内的纺织服装企业颁发出口资质管理证,符合一定条件的协议内企业才可以生产包括衬衫、裤子在内的8种敏感商品并出口。同时中方颁发没有数量限制的出口许可证,企业可以不限量领取,但所领数量必须用完,否则将受到处罚。履行完国内手续后,纺织服装企业将国内颁发的英文许可证寄给外国商户,由对方前往海关换取进口许可证后清关。

  上海外经贸委贸规处副处长罗志松表示,如果取消资质管理,很多被迫关门的工厂可能恢复生产,“这就需要行业内的自律,否则一定会造成行业内恶性竞争,拉低利润空间”。

  第一纺织网总裁樊敏表示,虽然年底对欧美的配额全部取消,并不会产生此前期待的的“井喷”状况,对出口的影响不会太大。樊敏认为,明年欧美对中国纺织服装的订单可能会下降20%,目前国内生产成本在大幅上升,而今年的纺织品配额较2005年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攀升。“目前国家对纺织服装的出口应该更加重视,否则配额的取消可能都拉动不了外贸金额一个百分点的提升。”

  国金证券纺织行业分析师张斌认为,配额是否取消、出口退税率有多高等因素,在今年以前可能都显得非常重要,不过由于金融危机冲击,欧美需求持续下降,这已成为当前对纺织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上周五表示,美国已敦促中国取消对纺织业的某些政府补贴,否则美国可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

  业内人士认为,即便2008年欧美不再对华纺织品继续设限,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各种非关税壁垒、反倾销和区域性贸易联盟体制等多种贸易保护手段,依然阻挠着我国纺织行业的正常发展和出口。

  随着2008年底中美纺织品协议陆续到期,我国纺织品出口可能再次造成量增价减的混乱局面,从而为欧美利用特保、反倾销等手段对我国实施限制提供口实。“在未来几年内,反倾销成为我国纺织品需要面对的最大贸易壁垒。”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