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制鞋

制鞋业需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2008-04-10 中国轻工业投资网
 

  在出口贸易的层面,如何消除一些国家和媒体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妖魔化”的现实,或许是今后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低成本”的论调,一直是西方人士的重要论据。以制鞋行业为例,中国鞋的出口业务有约70%属加工贸易,因此所得非常有限。同时,整个行业越来越受到原料和人工成本持续攀升的压力。此外,近年来欧美市场不断新增的各类质量认证,也提高了加工成本。这时,为保证薄利,善于在国内市场挥舞价格大刀的国内鞋企通常会选择承接尽可能多的订单,以保证资金周转的频率,同时使用各种方式缩减成本。

 

     拥有许多重要出口口岸的广东和福建,当地经营者信奉“薄利多销”的哲学。“薄利多销”固然可一时偏安,但如果对方不但要转嫁成本压力,还要转嫁生产责任时,薄本生意就会陷入困境。大量制造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倒闭,给今后中国体育制造业更多的警示——应放弃“薄利多销”的旧思维,努力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

 

     不过,要实现这样的品牌升级,眼下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利用中国已有的产业规模优势,适当提高加工价格。虽然提价将导致跨国公司的转移投资,但事实上,目前中国生产了全球范围内40%的鞋和服装,在原料供应、周边配套等产业链环节上已成体系,尤其是部分地区还具备区域集群的优势。

 

     考虑到已有的投入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巨大潜力,合理的提高代工费,跨国公司应该可以容忍在一定程度的让利。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因为如果能够抽出一定的资金,研发投入将由现在行业普遍的5%提升到10%,加工企业就能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来实现自身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制造企业议价能力的质变。

 

     许多中国制造企业正在谋求成为未来全球市场的新贵。更高的加工费,会为长期饱受利润空间压迫的中国加工商创造一个欣然接受国际“游戏规则”的良好条件。能否从根本上走出过去20多年的“物美价廉”,决定着未来“中国制造”的整体价值。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