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进口原料价格下跌近半 惠氏雅培价格照涨不误
上周,以“综合成本上涨”为理由率先涨价的惠氏,一直处于舆论的风暴眼中。继惠氏涨价7%之后,另一外资奶粉品牌雅培,接着涨价10%.尽管外资奶粉每一轮涨价都遭遇质疑声一片,但却从来没有因此止步。
记者粗略整理了自2006年以来洋奶粉的多次涨价事件,发现除了去年底三聚氰胺事件中国家主管部门明令禁止奶粉涨价外,洋奶粉平均每半年涨价一次的步伐从未停止过。而各种涨价的原因,已是耳熟能详:成本上涨(包括进口原料、因需求扩大而带来的综合成本上涨)、更新配方、更新包装……
有媒体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外资品牌奶粉之所以能毫无顾忌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涨价,原因在于,洋品牌在高端婴幼儿奶粉领域已占据高达80%的份额,消费者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可言。尤其在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内最大的国产奶粉企业三鹿轰然倒下后,将更多的中低端份额让渡出来,令洋奶粉们更有恃无恐。因为道理非常明显:难道涨了十块二十块,你家的小孩就断奶不成?三年涨价路:平均6个月涨一次
当惠氏宣称“因市场需求加大导致综合成本上涨”、而雅培因“换了配方”而拉开洋奶粉今年涨价的序幕之时,这已是自从2006年7月以来36个月内,据公开信息统计的洋奶粉第六次涨价,平均每6个月价格上调一次。
从2006年起,大部分洋奶粉品牌每年在“合适的时间”都在持续不断地涨价。除2008年因为三聚氰胺事件,洋奶粉的公开涨价在舆论压力下戛然而止外,三年里涨价行动持续未止。如果对其中的平均值累加,三年涨价幅度为50%左右。如果以最高幅度累加,涨幅几乎达到了100%.
2006年7月,进口奶粉在全国范围内提价。一些品牌全面上调产品价格,其中,多美滋涨幅最高达22%.包括美赞臣、雅培、惠氏等在内的大多涨幅在10至15元之间。当年洋奶粉涨价的理由是,婴幼儿奶粉的配方进行了升级,添加了新的成分,且更换了包装。
2007年下半年,洋奶粉再次祭出了“原材料价格上调造成成本上升”的旗号。惠氏普遍涨价幅度为5%至10%;多美滋全线产品上涨了6%至10%;雅培大罐装每罐上调10元,小罐装上调5元。明治罐装婴儿奶粉从130元上升到195元。2007年饲料、玉米、白糖、包装材料等成本都略有上涨,奶粉的主要原料乳清蛋白跟着上涨,这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生产压力,因此涨价似乎“在所难免”。
2008年4月,美赞臣、雀巢、惠氏等占主流地位的进口奶粉纷纷提价,涨幅为5%至20%.市场上多款900克桶装婴儿配方奶粉的价格已逼近甚至超过200元。大部分企业都将涨价归因为“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扬”。据称,进口脱脂奶粉提价100%,乳清粉提价70%.据2008年的媒体报道称,全球奶粉及原料供应的70%至80%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当时两国牛奶出口量锐减,加之全球需求上升,导致国际奶价不断飙升,奶制品原料成本出现前所未有的上扬。
哪怕在通胀预期下的2008年,媒体对洋奶粉的集体涨价也多有质疑。有业内专家指出,“澳大利亚确实是连续干旱,生产总量只下降6%到10%,但下降不等于影响到整个出口,国际性‘奶荒’并不存在”,“奶荒”是“洋奶粉涨价的谎言”。
据了解,当时国内全脂奶粉价格是3万-3.3万元/吨,而进口奶粉也在4.5万-4.8万元/吨之间。这个价格与2007年底相去无几。
2008年9月,部分进口奶粉酝酿涨价之时,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在媒体“趁火打劫”的批评声和国家相关部门明确禁止奶制品涨价的政策面前,一些洋奶粉仍然暗中涨价,涨幅在20%左右。
而2009年3月前后,一些外资品牌也实施了10%左右的提价。
进口原料下降近半,涨价依据何在
综上所述,如果说洋奶粉涨价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上涨”,而成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则是进口奶粉原料,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导致洋品牌奶粉涨价的上游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
来自广东海关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广东省进口奶粉4060吨,比2008年同期大幅增长1.7倍,进口均价为3.2美元/千克,约合2.1万元人民币一吨,比2008年7月最高峰的4万元/吨回落了近50%.而其它数据也显示:今年以来,进口奶粉原料价格一路下跌,进口价格今年以来一直在2万元/吨左右,并在逐步下降。
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奶源在进口奶粉低价位打击和国内消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奶源危机。在全国范围内,宰杀奶牛的风潮从新疆、陕西等地一路蔓延,国家不得不在第二季度启动国家收储鲜奶政策、加大对企业收储补贴等措施紧急救市。
与此同时,进口大包奶粉却一路高歌,其价位之低,让国内生产复原乳和配方奶粉的企业,大规模购进,南方某地一乳企就一次性购买了进口大包奶粉150吨。仅仅在2009年1、2月份,我国奶粉进口4.15万吨,同比增长101.4%.据了解,进口奶粉主要是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大包装工业用奶粉。
行业分析师认为,“在原材料成本方面,洋奶粉不论是国内落地生产还是成品进口,都没有呈现出令它们难以承受的成本压力。”“洋奶粉在国内不断涨价,找不出足够的令人折服的理由来证明,其原材料涨价影响了其利润空间。”
资深业内专家王丁棉也同样表示了质疑态度,“奶粉价格主要依据原材料成本定价,现在的情况是进口的原料奶粉价格已经下降了一半以上,而乳清粉、营养素、包材的价格也在下滑,这次奶粉涨价完全是商家的利益在驱使。”
持续涨价背后:80%市场控制权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外资奶粉此轮涨价的逻辑几乎完全偏离“成本决定价格”的惯常思维。
而另外一种质疑声音开始引起业界更多的关注:洋奶粉肆无忌惮地涨价,显示其已完全掌控了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定价权。有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外资奶粉所占的份额已达到80%以上,各大洋奶粉制造商已在某种程度上对该市场形成了垄断。
毋庸讳言,以配方奶粉概念率先打开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外资奶粉制造商,可以说从最初已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主动权。加上质量标准执行比较完备,奶粉质量较为稳定,而广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但是洋奶粉多年来持续不断以“成本压力”为由的价格占领,也引起了消费者的诸多不满。曾经有一段时间,国产品牌以比外资品牌低几倍的价格抢占了部分中低端市场份额,但价格战背后的质量安全地雷却在三聚氰胺事件中集体爆炸。至此,国产品牌在婴幼儿奶粉领域几乎完全丧失了话语权。
近年来,我国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已达50亿元左右。尽管一些国内乳品企业开始把重心转向高端产品,但消费者对进口品牌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国产品牌。“三聚氰胺事件似乎帮了洋奶粉的忙,但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本土缺少与之对应的强势高端品牌。”有业界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首席研究员陈晨曾认为,进口奶粉的高增长将持续冲击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惠氏甚至放言称,提价后并不担心消费者的流失。洋奶粉对提价的市场风险评估成竹在胸。
垄断之下,谁来约束他们?
在中国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上,美赞臣占据了25%左右的市场份额,惠氏、多美滋则分别是20%和12%左右的份额———“这或许可看到洋奶粉的市场力量。”有业内人士认为,对市场的垄断是洋奶粉可以罔顾消费者利益持续不断涨价的根本原因。
相关人士给记者粗略计算了洋奶粉的成本利润比:
婴幼儿奶粉的成本主要依据还是原料奶粉。一罐900克价格在200元左右的洋品牌奶粉,实际上原料奶粉加上乳清粉的价格不会超过30元,剩下的主要来自销售成本、经营管理和广告成本。“不过,即便经过这几道成本,其利润也至少在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50%以上。”
如果没有约束,资本对暴利的追逐可以是无止境的。
据了解,在2006年7月,康师傅、统一等多个品牌的方便面企业同时提价,而相关协会也在此轮方便面价格整体上涨事件中“参与价格协调”,此后,康师傅、统一等方便面企业的涨价行为,被国家发改委认定是“串通操纵价格”的恶意商业行为。
但是,洋奶粉持续三年,或许不止三年的集体涨价行动,除了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期间,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奶粉企业涨价外,从未停止过。背后的约束力何在?
一位外资奶粉企业人士否认了企业间有任何合纵连横的价格协调体系,表示涨价的决定只是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而制定的策略。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洋奶粉总体占比虽然较高,但单个企业而言的市场占比尚未达到对市场的垄断地位,因此从法律上定义其涨价为“垄断行为”,尚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认定。
但业界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在没有本土品牌与之抗衡的情况下,洋奶粉品牌事实上已结成了松散的隐形价格同盟,每次涨价都遥相呼应,成为操纵市场价格和行业定价的事实垄断者。
“国内奶粉业对他们的攻击力是软弱的。”一位分析师说,“除非国内品牌改进质量,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站稳脚跟。”分析人士表示。
随着中国乳业的复苏,行业内的并购整合使人们似乎看到一抹亮色,中粮接手蒙牛股份,使蒙牛脱离控制权旁落外资并购者之手的风险。“这种方式或许代价巨大,但从国家利益和行业利益来考虑,也许是夺回市场定价权的机会。”
婴幼儿奶粉进口量持续上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婴幼儿乳制品进口还在继续呈现增长
其中,2009年5月,婴幼儿包装食品进口量0 .42万吨,同比增长21.6%;1~5月,婴幼儿食品累计进口2.14万吨,同比增长43%.
洋奶粉三年价格持续上升
以下是洋奶粉自2006年至2009年三年涨价的大致幅度(以最高幅度为例):
2006
最高22%
2007
最高10%
2008
最高20%(4月)
最高20%(10月)。
2009
最高10%(3月)
最高10%(7月)
如果按照最高涨价幅度,洋奶粉最高涨价幅度累计为92%。
原文发布地址:http://money.163.com/09/0721/06/5ENOPJ15002526O3.html(南方都市报)
- ·2016-2020年中国粮食加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中国食品行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调味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烟草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进口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食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食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李兆会:中国民企最年轻的掌门人
- ·张轩松:“农改超”永辉模式
- ·周国辉:怡亚通供应链的革新者
- ·周庆治:低调的南都集团掌门人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陈智:铜锣湾“王国”浮沉录
- ·邓伟:亿阳集团领军人
- ·宋德安:书写“德胜钢铁”神话
- ·李黑记与传奇“东岭”
- ·徐培发:地产勇士与“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