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多晶硅 “门槛” 定调 2010 或成 行业 分水岭

【中国经营报】多晶硅“门槛”定调 2010或成行业分水岭

2010-01-30 中国轻工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该《标准》讨论稿对多晶硅生产的选址、能耗、环保、规模做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在业界人士看来,这个《标准》将改变我国多晶硅产业的格局,逐步将一些小型企业淘汰出局。2010年,多晶硅寡头们的势力范围也将重新划定。

  山雨欲来,一场多晶硅行业的政策风暴正在酝酿。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得一份《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的讨论稿(以下简称《标准》),这份长达两千多字的文件,预示着这个行业即将迎来的巨变。

  据悉,从去年第三季度以来,这份文件以讨论稿的形式多次征求国内几个主要多晶硅生产商的意见,内容基本上是2009年国务院38号文件(《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细化,该讨论稿或将在春节前后正式发布。

  该《标准》讨论稿对多晶硅生产的选址、能耗、环保、规模做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在业界人士看来,这个《标准》将改变我国多晶硅产业的格局,逐步将一些小型企业淘汰出局。2010年,多晶硅寡头们的势力范围也将重新划定。

  《标准》大解密

  “月初,工信部邀请了赛唯LDK、江苏中能、新光硅业、峨眉半导体、洛阳中硅等企业去北京座谈,基本要定稿了。”1月底,一位参加此次座谈会的多晶硅企业负责人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证实,并确认了记者手中这个《标准》初稿。

   据该人士透露,此次座谈会为《标准》出台前最后的环节,主要是征求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各个企业也异常重视,纷纷派出高管参加,同时工信部和发改委相关领导也纷纷出席。“会议开了一天,根据讨论的结果,《标准》已进入最后的修改阶段,内容基本上已经定下了,最多是细节上的修改。”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得的《标准》讨论稿显示,即将出台的《标准》主要内容涉及布局、能耗、环保、监督等众多方面,范围非常广。

  在产业布局方面,《标准》要求企业投资中自有资金比例不得低于30%,而且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配套综合利用、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将不予备案。而在自然保护区、水源区、居民区等环境1000米内不得新建多晶硅企业。已在上述区域内的多晶硅企业要通过搬迁、转停产等方式逐步退出。

  据与会人士透露,此条目对一些四川地区的企业影响较大,在当地,工厂往往离景区很近,在规划时并没有考虑到此,未来将面临搬迁和整改,而这需要大笔的资金重新建设厂房、运输等,因而遭到了一些当地企业的质疑。“现代化的多晶硅生产是没有污染的,1000米完全没有必要。”一位四川当地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抱怨。

  在《标准》中,还规定了新建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在3000吨/年以上,并且规定新建多晶硅项目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千吨多晶硅,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并且要到2011年底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

  “3000吨单线和能耗是道门槛,目前能上这个吨位的企业就很少,而就能耗标准来说,在未来也只有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才能实现,这会卡住不少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一位河南当地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甚至有企业建议将单线标准提高为5000吨,这也是国际一流企业的标准,但遭到大多企业的反对,在各方商议之下,最终将3000吨作为标准。

  一位业界人士对记者表示,此次《标准》的施行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监督力度空前,不能达到条件的企业将无法享受国家在土地、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也将不予审批、备案,银行也不得提供贷款和授信支持,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也将对当地企业进行检查。

  “此外,《标准》对生产安全和工人合法权益也有了全面的规定,对企业提出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安全预评价的要求,依法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各类保险,显示了人性化的一面。”一位与会的专家表示。

  历经四次调研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此《标准》的出台历时近半年,前后经历了四次大调研。

  2009年,多晶硅行业曾面临两次政策风向之变。在8、9月两个月内,工信部与国务院陆续出台了《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和《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两项政策中都明示,多晶硅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严重,要求各地严格控制新建多晶硅项目。

  来自中投证券的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如果这些产能全部实现,将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一些业界人士开始拉响警报,称“多晶硅产能已严重过剩”。

  “在这两个文件出台前,工信部都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调研,分别与业内的企业进行交流和考察。当时全国上下多晶硅项目建设热火朝天,这引起了调研专家们的忧虑。”一位接待过专家组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经过这两次抑制过热的调控后,在建的近80%的多晶硅项目直接受到了严重影响。中投顾问能源首席分析师姜谦认为,这在当时无疑是雪上加霜。“2008年9月之前,多晶硅500美元/公斤,而金融危机之后,降到了50美元/公斤,多晶硅企业从天堂到了地狱,国务院出手预警过热,银行和投资者后来迅速收紧了对这个产业的投资,很多大企业当时也很难拿到贷款。”

  然而仅仅两个多月后,风向突变。

  科技部在2009年11月15日至11月25日对江苏、河北、四川等地的多晶硅企业和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第三次调研,之后所撰写的报告中表示,2009年国内的多晶硅产量虽然将达1万吨,但还将至少进口近2万吨多晶硅,才能满足国内的生产需求,多晶硅缺口严重。

  前脚是产能过剩,后脚是2万吨的缺口,为何前后仅隔两个月,调研结果就有如此大的矛盾?

  姜谦分析,这主要是统计方法不同造成的。此前工信部主要是依据规划产能,而此次科技部的调研则是以目前的实际产量为依据,“目前是不过剩的,但是任其发展下去过剩是必然的。”姜谦说。

  而据一位参与此《标准》制定的专家向记者透露,最近的一次调研是由工信部牵头组成的专家组,在2009年12月中旬到2010年1月初的这段时间内,兵分三路对西北、华北、东部等地区的企业进行迄今为止最为深入的考察,还分别在成都、南京、呼和浩特三市召开座谈会。各省区市的工信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重点企业代表、研究机构人员分组参加了座谈会,并由此最终确定了此次《标准》的成稿。

  “很明显的是,《标准》出台后,多晶硅行业将出现巨变,弱者出局,强者地位更加巩固,未来国内将出现七八家大型多晶硅企业,这是政府在‘丢卒保车’,今年三四十家中小型的多晶硅企业将被清洗出去。”姜谦如此表示。 
 
  原文发布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g/20100130/12267340274.shtml (中国经营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