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糖价

【中国经济时报】糖价创历史新高 含糖食品或现涨价潮

2010-10-21 中国轻工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继大蒜、绿豆之后,又有一项农副产品价格飙上了历史新高。据了解,白糖的价格从两年前不足3000元一吨,飙升至现在的6000多元一吨,这迫使国家不得不宣布在明天投放21吨储备糖以稳定糖价

  继大蒜、绿豆之后,又有一项农副产品价格飙上了历史新高。据了解,白糖的价格从两年前不足3000元一吨,飙升至现在的6000多元一吨,这迫使国家不得不宣布在明天投放21吨储备糖以稳定糖价。受糖价高企的影响,记者调查发现,用糖食品涨价欲望非常强烈,而糖果、饼干、甜品等行业已经有不少企业率先涨价。

  一位食糖业资深人士陈广(化名)向记者表示,目前受农产品(000061)价格高涨、热钱进入农产品市场以及大集团控制糖业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糖价高企将是常态,预计明年顶多只能回落至5500元/吨。

  现状:糖价飙升 两年翻一番

  据了解,糖价的状态近10年来一直跌跌涨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糖价是4000多元一吨,到2000年糖价跌到1800元一吨,蔗糖行业进入了最低谷。然而进入2001年糖价又开始回升,2006年,糖价涨到当时历史最高点——5600元一吨,糖价的景气带动了一大批蔗农,政府也鼓励蔗农种更多的甘蔗。但2008年,因为国内对糖的需求供大于求,价格一路走低,每吨价格不足3000元。

  几乎是处于谷底的糖价现在开始反弹回升,不过这个回升的幅度可谓是一个历史新高,一度飙升至6000元,比两年前的价格足足涨了一倍。

  据中国食糖网的信息显示,广州10月19日白砂糖的价格为6520元/吨,比18日上涨了130元/吨,比上周上涨了390元/吨,比上月上涨了640元/吨。而在白糖主产区湛江,19日的价格为6350元/吨,比上周增加了280元/吨,比上月贵了450元/吨。

  存在问题:糖价有被炒高的嫌疑

  对于此次糖价创下了历史新高,行业普遍将原因归咎于市场供需关系,直接原因是主产区甘蔗减产。据统计,2009/2010年制糖期由于广西、云南遭受重大干旱灾害,全国食糖产量仅为1073.83万吨,比上一榨季减少169万吨。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制糖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糖料蔗和食糖生产基地,但近几年来,广西的糖产量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2008榨季广西的糖产量为940多万吨,2008/2009榨季为760万吨,2009/2010榨季则只有710万吨左右。

  据陈广分析,减产并不足以支撑目前糖价飙升至6000多元一吨的高价。“糖的生产成本不超过4000元,而原料糖市场也没有运输、市场运作方面的费用,现在涨到6000多元/吨,属于暴利。糖价的正常水平应该在4500元左右。”

  陈广认为,除了国际糖价处于高位、减产等因素,热钱涌入农产品市场以及一级糖市场被大集团控制也是推高糖价的因素。据了解,目前广西、南华、广西凤糖、农垦、东亚等食糖企业占据着食糖市场70%~80%的份额。“这些企业不在同一时间将储糖放出去,慢慢地投向市场,这样可以将价格炒得更高。”

  据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0年的榨季,全国食糖需求量为1450万吨,比上一榨季略有增长。相比全国1073.83万吨的产糖量,供需之间有着不小的缺口。

  陈广承认缺口的存在,但他觉得有缺口并不代表市场无糖可用。行业一样可以通过阿丝巴甜等替代糖、淀粉糖来替代白糖以弥补市场缺口。

  知名饼干企业开平嘉士利董事谭朝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食糖占了公司17%的成本比例,一个月大约要用到8000吨。“炒家无处不在,破坏了市场正常的供求关系。”他指出,食糖价格从年初 3900元一吨,涨到现在 6300元一吨,导致大量中小型饼干企业利润流失,由于没有品牌的支撑,三四线品牌的价格涨不上来,越卖越亏,量也逐渐萎缩,不过倒是给大品牌提供了空间。

  解决办法:国家明日投放21吨储糖

  面对糖价的攀升,商务部近日表示,为保证食糖市场供应,稳定糖价,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决定分批安排投放国家储备糖。

  据了解,国家自2009年12月开始累计向国内市场投放了8批次171万吨国储糖。最新一次投放国储糖会在明天进行,将有21万吨糖投放市场,并根据情况加大投放数量。只不过这次储备糖投放竞买主体限于食品加工企业。

  未来趋势:多方因素促使 高糖价时代到来

  糖价在6000元以上高企,这股势头将延续至何时?陈广认为,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出台,糖价短期内再走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而随着11月新榨季的到来,新糖的上市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市场的压力。

  不过从目前国内外的情况看,在经历连续两个严重短缺的榨季后,业内普遍认为2010/2011榨季全球食糖库存量不可能在短期回升。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今年以来,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价格逐渐上涨,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大,这与人民币升值引发的国际资金流入、经济回暖中的大量投资、流动过剩引发的投机行为等因素均有关,此次糖价上涨也是建立在这个大环境基础上,投放储备糖虽能给市场带来利空消息,但糖价上涨的趋势仍将长期存在。

  此外,近年来我国含糖食品产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增幅较大。从2001年至2009年,我国主要含糖食品中果汁及蔬菜汁饮料产量增长了9.59倍、糕点产量增长了6.63倍、乳制品产量增长了6.56倍、饼干产量增长了5.43倍、罐头产量增长了4.2倍、冷冻饮品产量增长了4.43倍、糖果产量增长了3.6倍、碳酸饮料产量增长了2.2倍。

  2009年我国食糖消费量为1350万吨左右,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1.59倍,其中用于生产含糖食品的食糖量为796.9万吨,占2009年全国食糖消费总量的59%。

  含糖食品产量的增加也将使糖价会立于一个比较高的位置。“预计明年糖价可能会回落至5500元/吨,不过以后糖价在高位运行将成为一种常态。”

  影响:下游食品加工业或掀涨价潮

  近期糖价一次次地刷新历史新高,其影响已经蔓延至下游的食品加工企业。据了解,食糖约占饮料成本的30%,糕点、饼干成本的20%和糖果成本的50%。这些行业涨价的欲望十分强烈。在用糖量最大的糖果业,目前的消息显示,大白兔、阿尔卑斯、徐福记等品牌均已涨价。

  饼干业:部分企业已提价

  知名饼干企业东莞华美董事长袁旭培向记者表示,食糖价格一路上涨,对食品企业影响很大,华美不排除无奈提价,目前公司正在对提价事宜进行讨论中。

  嘉士利董事谭朝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嘉士利旗下饼干产品已经上调5%的价格,“但也只能是弥补部分损失。”谭朝均表示,加上棕榈油和面粉的价格上涨,目前公司综合成本比年初上涨超过20%,公司对此的应对是除了产品提一部分价格之外,剩余用利润来消化,以维持品牌在市场上良好的运作,“对此公司利润会有所降低,但所幸的是企业品牌没有受到影响。”

  对于一些食品企业囤积食糖的行为,谭朝均表示,仓储费用太高,而且囤积还是会有风险,做实业不能有投机心理。

  饮料业:暂不涨价

  可口可乐方面表示:“其实一直以来饮料的各项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最近我们也关注到了糖价的变动,不过暂时还没有评估到它对公司生产成本构成了多大的压力,因为企业对于原材料都有一些储备,原料价格的变动不会立马反映到产品的出厂价。不过公司的产品的价格肯定也会与原料价格联动,有时候会调高出厂价,有时候也会做比较大幅度的促销,但是媒体关注的基本都是我们涨价的消息。”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糖价上涨,不会对可口可乐造成太大影响,因为它不少产品都是用阿斯巴甜来代替食糖,由于前者的甜度是后者的数百倍,所以可口可乐在糖这一块的成本已经节省了非常多。

  而另一饮料巨头康师傅广州公司的一位人士也向记者表示:“我们正密切关注糖价的变化,现在这么高的价格肯定会造成压力,但是公司没有调价的打算,而事实上,今年公司都没有调过价。”康师傅控股发布中期业绩报告显示,由于方便面和饮料销售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该公司上半年营业额比去年同期上升29.65%至32亿美元,净利润同比上升10.18%达1.98亿美元。不过,康师傅也承受着成本大幅上涨的压力,其所需主要原材料价格大部分出现两位数的增幅,上半年公司毛利也因此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18个百分点至31.03%。

  甜品业:涨价一成

  番禺知名甜品连锁店沁芳园的总经理何伟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食糖价格上涨已经给旗下每个甜品单品增加了10%~15%的成本压力,如果食糖价格持续上涨,将考虑将产品做适当调价。据悉,作为甜品连锁店,除了水牛奶之外,食糖是沁芳园最重要的原料,每个月要用到2~3吨。何伟明指出,2008年年中时,100斤装一袋的食糖,价格在130元左右,到2008年过年时,上涨到了190元左右,随后一路上涨,现在已卖到310元一袋。“从来没想过糖会这样升。”何伟明表示,年初曾经有打算大批采购食糖囤货,但当时气候潮湿,而储存食糖的仓库需要具备密封性、抽湿等一定条件,仓储成本较高,所以作罢。“目前看来,糖价过年前是不可能降下来,能保持不升就很不错了。”何伟明如是说。

  相关报道

  食品巨头涉足 糖业原料基地

  糖价的持续飙升,除让用糖的食品企业感觉到巨大的成本压力,也让部分食品巨头看到了食糖产业的潜力所在。 菲律宾当地媒体日前引用菲律宾贸工部消息称,宗庆后拟在菲律宾邦邦牙省投资约10亿比索(约1.5亿元人民币),开发6000公顷糖料种植园。另据了解,娃哈哈拟从菲律宾进口食糖,目前娃哈哈每年消费食糖30万吨,相当于菲食糖年产量220万吨的13.6%。

  此前,中国另一食品巨头光明也有意投资海外糖业,想竞购澳大利亚最大糖企CSR公司。虽然最后被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捷足先登”,但此举背后可以看到中国的食品巨头对食糖产业链的欲望。

  总体来说,面对此次价格创历史新高的食糖,食品生产企业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话语权只能叫“枯”。光明、娃哈哈等国内食品巨头均有意进军海外糖业,一方面是由于糖价在未来仍将高企所带来的市场潜力外,另一方面则可满足乳品、饮料以及集团相关需要大量用到原料糖的产品的需求,对产业链上游的控制将进一步加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原文发布地址:http://finance.jrj.com.cn/biz/2010/10/2100248378058.shtml (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