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奶粉

【南方日报】洋奶粉企业自称同样屡遭“网络黑手”

2010-11-02 中国轻工业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近期食品行业最热门的新闻,莫过于蒙牛伊利两大国内乳企相争,互爆网络营销黑幕。而有分析认为,经过此战,将更有利于洋奶粉抢占国内市场。

  近期食品行业最热门的新闻,莫过于蒙牛伊利两大国内乳企相争,互爆网络营销黑幕。而有分析认为,经过此战,将更有利于洋奶粉抢占国内市场。

  不过对此观点,洋奶粉行业并不认同。不少企业表示,网络黑手和网络讹诈,在洋奶粉阵营内亦屡见不鲜。

  外资品牌坐收渔利?

  圣元事件仅是个开头,蒙牛伊利两大乳企相争,纷纷爆出对方黑幕。对此,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目前阶段,消费者信心本身还比较脆弱。产品质量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品牌间却互相抹黑,让人觉得整个中国乳业都失去了诚信,最后谁都要倒霉。而且窝里斗的另一个结果,就是把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被外资品牌坐收渔利。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也认为,国产奶粉的互相攻击,赋予了洋奶粉可乘之机。国产奶粉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一损俱损,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个例子。虽然这所谓的互相攻击,只是出于竞争目的,但一旦这个导火线爆发,牵连到的不只是对方,而是整个行业,甚至于引火自燃。整个行业的内幕、潜规则就在这些互相攻击中慢慢浮出水面,而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也在这进攻中慢慢退去,信心危机愈演愈烈。

  网络讹诈屡见不鲜

  不过面对这样的分析,洋奶粉行业的相关人士却一致表示:这个说法并不成立。“按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大多数城市的人,是只能购买国产品牌的。所谓的占据7成市场,是指高端市场的7成。”一资深洋奶粉业人士对此分析。

 

而记者从不同的企业了解到,虽然洋奶粉行业内部没有出现伊利蒙牛这样的恶性竞争,但是整个行业也一直是小危机不断,不仅有一些国内企业的网络软文直指洋奶粉品牌,尤其是网络讹诈和网络黑手从不间断。

  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洋奶粉企业对外事务部相关负责人透露,经常会收到一些以“消费者维权”等名义的网络或传播公司的合作要求,一般企业的做法是置之不理。“一旦松了口,就会停不下来,最后任其敲诈。”但拒绝的结果就是,苦受不实新闻骚扰。上月的两个例子,一是雅培就奶粉召回事件更改换货条件后,就有网文认为此举过于草率,或将打开巨额索赔大门。而另一个则是有网站报道称山西一名10个月大的宝宝在食用多美滋奶粉后身上出现许多红斑,最后经核实却发现查无此事。有消息人士透露,这几起事件之前,相关的网络都曾向企业提出过合作要求而被拒绝。

  洋奶粉因为价格相对较高,并且在三聚氰胺事件后被消费者寄予厚望,因此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即使是开封奶粉内出现不明物体这些不符合常识的新闻,都会立刻广泛传播,出现在各大网站首页,获得的质疑和影响会更大。业内人士分析,而这样做,无论对国内品牌也好,洋奶粉也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最后是整个行业的损失,同时也让消费者不明白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产品。

  多美滋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多美滋也曾多次遭受过不明攻击。网络上诋毁多美滋产品和品牌形象的帖子很多,有些还配上照片说明,迷惑性很强。因此希望消费者在看到这些负面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对产品或服务产生疑问,可拨热线电话咨询在线医生。随便给宝宝换奶,或将使宝宝产生不适。

  而另一洋奶粉品牌华南区的相关负责人也认为,其实不管是国产品牌,还是外资品牌,只要是在同一个市场竞争,就都要遵守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所谓的内斗,或者国产、外资互斗,最终损害的是厂家自己的利益。“有那么多钱拿去斗对方,还不如多花点精力在研发,在生产管理上。”

  行业猜测

  猜测一:

  利润太高惹祸圣元黑手并非蒙牛

  行业地位相距甚远,业务没有重叠交叉,蒙牛为何要“黑”圣元?又为何圣元在遭遇危机时,将矛头直接指向贝因美,而现在却是伊利跳出来帮圣元撑腰?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圣元只是伊利揭发蒙牛的一个由头。而圣元遭遇背后黑手,有一个极大的原因,是因为圣元一季度财报,由于配方奶粉的市场增长,净销售额增加77.0%。这也是自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以来,圣元国际的最好业绩,因此遭到国际资本大鳄的幕后推手,并藉此操纵圣元国际股价,最终通过对冲交易获利。

  虽然对于这番猜测没能证实。但是国产奶粉尤其在婴幼儿配方产品方面的利润率不容小视。据环球乳业招股书披露,环球乳业主要在内地生产、营销和销售中高端配方奶粉产品,主攻二线、三线城市。环球乳业2008年纯利率为26.1%,由于有效控制了销售及分销成本以及行政开支,2009年环球乳业的纯利率上升到28.1%。而雅士利日前在给港交所的初步招股文件中披露:今年上半年,雅士利毛利率达59%,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毛利率为63.6%。这样的成绩使得洋奶粉行业人士都颇为震惊。

  猜测二:

  国产奶粉近期涨价预期或将延后

  今年以来,洋奶粉通过产品升级、改变包装或直接涨价等方式,产品售价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

  对此,有分析认为,国产奶粉的提价或将提上日程。但就在爆发“二奶互斗”危机后,急于修复市场信心的国产乳业还涨得起来么?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分析,就成本而言,成本压力的加剧确实压缩了乳制品行业的利润空间,提价是解决方法之一,但提价一般是由行业巨头带领,而在一些行业巨头陷入如此混乱局面的现在,这些企业的涨价必定往后推延,但不排除局外的竞争对手有此打算。

  原文发布地址:http://news.ccidnet.com/art/951/20101102/2231197_1.html (南方日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