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物联网成最热投资主题 在中国尚处于概念阶段
你在回家的路上,和家里的冰箱展开对话,它告诉你冰箱里储存了什么食物,并联系上超市的货架,向你推荐菜谱……物与人联系,物与物联系,甚至物品根据你的习惯帮你处理一切。别惊讶,这不是科幻片的情节,这是物联网时代的生活。
“物联网最早的应用是在现代物流业。”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毛郁欣对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表示,快递从发货、上集装箱、签收等每一个步骤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其实就是在快递上加了一个小标签,每个流程扫描一下就可以自动记录物流状态。”
什么是物联网,目前尚没有统一界定。如果从最简单角度来说,互联网是把所有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每个人围绕着计算机转;物联网是依靠移动和固定网络把每一个物体都联系起来,物围绕着人转。
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从去年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正式设立,到“感知中国”概念,到被纳入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新一代信息技术”,到最近“车联网”概念风生水起,物联网已经成为最热的话题。
产业链:信息识别层最先受益
在物联网的产业链中,信息识别层是最先受益的,随后才是信息传输层、信息处理层、物联应用层等方面。这是因为正如每台计算机都需要有一个独立的IP地址才能被互联网识别一样,物联网过程中每一个物体都需要特定的“标识”才能被识别。
“识别技术有很多种,比如摄像头是通过识别光的信号来形成图像,窃听器则是识别声音。”毛郁欣告诉记者,这种通过声音、光、指纹等进行的识别方式难免会有误差,而只有RFID(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和二维码识别技术才能做到接近100%无差别。
“从短期来看,物联网发展最受益的环节将是硬件厂商。”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告诉记者,RFID和传感器由于处在产业链的上游,是整个网络的触角,潜在需求量大,政府支持力度也将加大。
我国从事RFID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上市公司中,远望谷(002161.SZ)是当之无愧的龙头。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地面装置、标签读写器、电子标签、应用软件、备品备件及其他(含检测设备、配套天线等),业务收入全部来自RFID相关产品。而二维码核心技术制造商则是新大陆(000997.SZ)。
某券商研究员表示,目前对于二维码和RFID两种技术还有争议。“有人认为RFID技术才是王道,最终会替代二维码,甚至一段时间内还把物联网和RFID等同起来。”
“两种技术各有优劣势,具体应用的领域也不一样。”毛郁欣表示,二维码其实是比目前的条形码更精确一步,但成本低,缺点是私密性不强。RFID应用前景更广,但成本高昂,适用于个人私密性比较强的领域。
当物体被识别后,需要通过一定网络传输信息。“物联网并不是新搭建一个网络,而是依赖目前的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为基础,但由于信息传递量增大,这过程中牵涉到网络升级和扩容。”上述券商研究员对记者表示,像华为、烽火通信(600498.SH)、中兴通讯(000063.SZ)和光迅科技(002281.SZ)等设备生产商都会从中受益,但相对来说空间比较有限。“只是扩容和升级,对于这些厂商来说不会再有爆发性增长。”
东兴证券研究员王玉泉认为,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制造网卡、主板和电脑等信息采集领域内的公司在未来2~3年内会挣钱,但不是物联网领域分得最大蛋糕的公司。
重在行业应用
任何高科技如果只是给大家勾勒一个美丽的童话,不能变成现实的话,那么技术便失去了意义,更无法为企业带来业绩增长,物联网亦是如此。
“目前来看物联网根本没有达到大规模应用的程度,只是一些小范围的试验,而且这些技术都称不上高含量。”上述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耗能和高昂成本是妨碍目前物联网应用的症结所在。
某高校校长曾举例,如果给图书馆的每本书都加上一个电子标签,通过物联网来管理图书馆固然好,但是这样每本书都要多花两元,那不如多雇用几个员工来管理。
“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和安防都是比较明确的行业应用,投资者应该从这里挖掘投资机会。”上述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和民生相关的行业,政府来拉动投资,对成本敏感度较低。
但该研究员也表示,成本肯定会在大规模应用后下降。“从历次技术推广来看,广泛运用和成本下降是同时出现的,很难说谁是因谁是果。”
上海砺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肖世明对记者表示,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最初投资者都关注掌握相关技术领先的龙头公司,但随着新技术的成熟应用推广,大量传统行业公司通过应用新技术可能会突破发展瓶颈,迎来新的蓝海。
物联网应用层面相关企业主要是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中间件及应用开发商等。黎雪荣表示,目前物联网运用还只是局限在电力及交通的少数企业,但未来发展空间大。应用层面占整体产业链价值比重达70%。
而行业应用层面相关上市公司如智能交通领域的银江股份(300020.SZ)和交技发展(002401.SZ),安防领域的海康威视(002415.SZ)、同方股份(600100.SH)、赛为智能(300044.SZ),酒店信息化领域的石基信息(002153.SZ)等都值得关注。
过度炒作风险
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物联网并不是新鲜概念。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相关概念,但至今仍未真正全部应用。
“物联网的实现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建设物联网的过程中将涉及到许多规划、管理、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黎雪荣表示,目前物联网应用过程中技术规范不统一、商业模式不清晰、用户认知度低、支撑系统不完善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位券商研究员也对记者表示,物联网相关概念早已经遭市场热炒。“从去年到今年三季度,市场上比较受关注的物联网概念股主要集中在识别层的一些生产RFID芯片、传感器、二维码的公司,比如远望谷、新大陆、长电科技(600584.SH)等。从今年下半年到四季度,市场更倾向于行业应用层面公司,比如航天信息(600271.SH)等。”
该研究员认为,目前“车联网”的提出只是给物联网概念炒作注入新鲜血液。“毕竟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概念股的成长性有可想象空间。没有人相信银行未来一年业绩增长100%,但这种高科技大家更容易相信。”
易观:物联网在中国尚处于“概念”阶段
“物联网”勾勒的蓝图固然美妙,但现实运行过程中,物联网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中国物联网发展进程如何?第一财经日报《财商》采访了易观商业解决方案运营商中心副总经理马凌。
《财商》:你觉得中国物联网发展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马凌:首先我们要明确物联网定义,按照易观的划分,物联网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就是实现机器到机器通信(Machine to Machine),这是封闭而私有的网络,多为企业内部应用,而非对公众开放的,如同Web 1.0。广义的物联网基于事件的智能机器(Thing of Interent),这是开放而公开的网络,如同互联网一样信息可自由开放使用,如同Web 2.0。
就具体发展阶段来看,海外物联网发展也只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拟人化定义就叫做从婴幼期到成长期阶段;中国目前来说还只处于概念阶段,虽然目前包括运营商、产业各方在逐步进入物联网,但真正大规模的成长机会或者说到大规模井喷的阶段还为时尚早。
《财商》:那么在中国物联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马凌:最主要在于产业链冗长、成员众多。比如信息识别环节就包括芯片生产厂商、模块厂商、终端厂商,终端可能还要分为两类,如嵌入式终端和通信终端等。这中间还有围绕这些设备终端生产的一些服务机构,比如做安全认证的公司。实际上在信息识别环节就已经反映出厂商和上下游关系。信息传输环节的话,有传统意义上的局域式网络,广义上的公共网络,这其中包括各种网络服务运营商在里面。信息处理环节,其实和软件处理类似,包括系统集成平台,相关软件应用程序平台。信息应用层面的话,有应用提供甚至一些咨询厂商或服务商。经过这么多环节才最后到达客户端。
正是由于产业链冗长、专业化分工特别显著,很容易形成条块化各自为阵的运营管理方式。说白了最难的就是,这么大一摊子事很难由产业链某一个环节或某家厂商来“挑大梁”,来号召大家在产业中共同发展。
我们以目前参与到物联网发展中间的代表机构电信运营商为例,中国移动在这一块的收益已经达到一定量级,运营商体系主要以它为主,但即使它想当产业链老大,目前制定了一些行业标准,但仍未被广泛接受。
实际上物联网发展路径可能要分三步走,首先是在一些重点行业或区域建一个局域性平台,然后才能变成大区域或者全行业,最后才能真正变成全国。目前只处于第一个阶段,由中国移动直接来做标准。真正的标准应该是有事实基础的,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认同,而且大家有共赢机制。但现在没有这个基础,制定一个标准等于是“空中楼阁”。
另一个核心点在于,究竟谁来为这个“网”埋单?这个产业链太长又复杂,各方利益又很难形成共赢的情况下,没有人下决心来投资这个“网”。谁来牵头?谁来埋单?这是目前的关键问题。
《财商》:目前的一些物联网行业应用,有没有你觉得成长空间比较大的?
马凌:从定义上来说,既然要形成网就一定要有规模。这个规模在于要有一定的需求量,从而形成各方利益投入,规模是判断这个行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指标。
从目前应用的重点行业,比如运营商大力去推的电力、金融、交通行业来说,要么没有特别大的规模,要么这个“网”根本无法打通。
比如电力,如果实现智能抄表,不用人工上门固然好。但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如果真的实现自动化,那么这些人力怎么办,这会是一个社会问题。金融行业的话,相对比较成熟。比如现在很多餐馆用的无线POS机,不用到柜台刷卡服务员拿来一个无线POS机就可以,但这种应用需求目前来说还没那么大。而交通行业的问题在于,其核心管理体制是条块化的,你从上海去苏州,每个收费站经营管理主体不是一家单位,甚至交接处的收费站还属于不同政府管理,这存在互联互通的问题,这个网很难打通。
所以说物联网在中国只能是概念阶段,虽然有有利因素在推动,但制约因素更大。产业链冗长,没人来挑大梁;具体到行业应用的话,每个行业可能都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等等。
概念热起来,并不一定马上就可以形成规模。刚才讲的这些,有技术问题、模式问题、策略问题,但更多的是行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造成行业想迅速做成大规模很困难。
《财商》:那你觉得物联网未来发展速度会很快吗?
马凌:就我个人的研判,目前虽然有一些市场应用,但要把这些真正形成规模化“物联网”很难,至少三五年之内都不会有大规模应用或者井喷。整体市场大规模变化不太可能,一些局部的行业应用或者区域市场会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如果说想形成和互联网一样全国大规模各行业都用的这种网络的话,三五年之内不太可能。目前物联网只是一些小范围的试验,而且技术含量不高,根本没达到大规模应用程度。
原文发布地址:http://www.donews.com/tele/201012/317712.shtm (第一财经日报)
- ·2016-2020年中国粮食加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中国食品行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调味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烟草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进口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食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食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李兆会:中国民企最年轻的掌门人
- ·张轩松:“农改超”永辉模式
- ·周国辉:怡亚通供应链的革新者
- ·周庆治:低调的南都集团掌门人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陈智:铜锣湾“王国”浮沉录
- ·邓伟:亿阳集团领军人
- ·宋德安:书写“德胜钢铁”神话
- ·李黑记与传奇“东岭”
- ·徐培发:地产勇士与“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