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原料 药企

中国原料药企:应把握自己的命运

2007-11-22 中国轻工业投资网
 

  持续近半年的原料药价升量增行情,仿佛专门为经历了太多困苦的中国企业准备的一席盛宴。只是这场宴席来得太急,去得也太快,以致中国企业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尝涨价的美味,宴席眼看就要收场,中国企业怅然若失的感觉完全可以理解。

 

     毫无疑问,中国已成为国际上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和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2006年出口金额同比上升了21.95%,出口数量上升了31.60%。中国原料药出口贸易额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原料药贸易额的1/4。青霉素盐生产已经达到了世界需求的90%以上。最令业内人士感到骄傲的是,以印度428发布公告,决定终止对来自中国的青霉素工业盐的反倾销调查为标志,中国已经掌握了大宗原料药出口在世界市场上的话语权。

 

     然而这只是一种表象,原料药此轮涨价,不独中国企业主导因素在起作用;相反,在涨价的因素中,恰恰缺少了中国企业通过调控供给进而影响价格的举动。

 

     关于此轮涨价的原因,业内专家归结于几个方面:成本上涨主要来自能源费用增加、环保要求提高和新技术未普及。能源费用增加是所有工业生产单位普遍面临的问题,环保要求提高则是原料药生产企业目前需要消化的新成本组成。去年国内外均对原料药制造商的环保标准执行情况密切关注,据行业内普遍统计,环保要求提高大约需要增加5~10%的成本。不仅仅是一些环保不能达标的小企业选择停产,就连一些国际著名的原料药企业也选择了停产,供方往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中。大型企业依据排放要求无法实现满负荷生产,产能无法提高以弥补市场空缺,造成了价格上扬。

 

     物极必反。诸多因素,又决定了经过第六轮价格大战,此轮原料药的价格上涨不会走得太远。一方面,原料药价格的上涨,势必会引发停产企业的回归;加之在此之前,国内有些企业已经提高了产能,产量到达一定的临界点必然引起价格的回调。另一方面,国内巨大的产能必然会冲击下游企业。以印度为例,中国原料药青霉素工业盐出口的近七成都由印度消化,印度几家大制药企业采用的青霉素工业盐都是从中国企业购买,他们当然不希望上游产品的涨价挤压其利润空间。

 

     其实,任何一种产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出现波动,都属于正常现象。尤其是像大宗化学原料药由于工艺相对简单、环保监管不严、进入门槛低,多数产品价格呈现脉冲式短周期。加之我国原料药制造业产业规模已经达到130万吨,而大宗原料药集中在抗感染药、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物等大类;同时,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学会适应这种市场变化。

 

     当然,随着部分国际巨头退出市场和经过几轮洗礼,原料药生产企业已经相对集中,企业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我国企业应该争取更加主动,把企业未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国企业应该进一步巩固业已形成的产业布局,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充分行使来之不易的话语权,避免因为内部的价格竞争而造成自相残杀;同时,应该进一步发挥价格低廉、质量上乘的比较优势,不断挖掘潜力,提高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降低成本,始终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人民币潜在升值压力使得企业出口成本提高,对产业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企业需要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压力,不妨运用金融手段,比如金融期货合约,来规避汇率风险。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